用 iPad Pro 取代 MacBook Pro 工作第 100 天
2019/4/1 的今天,是我從 MacBook Pro 15 吋換成 iPad Pro 12.9 (USB C款) 剛好滿 100 天。 想說來寫一個分享文,順便記錄一下心得。
為什麼要換?
身為一個果粉,換還需要理由噢(誤)? 咳… 好啦,都要寫記錄了,總是要交代一下勸敗自己的心路歷程。
- iPad 長那個死樣子好久了,終於來個令人有感的新造型。
- 無 Home 鍵加 Face ID,跟從 iPhone X 開始的操作習慣一樣,無痛直上。
- 新的磁鐵設計+新的鍵盤設計很讚。 讓分離或結合的方式變的很簡單,然後架起來的角度跟筆電很像。(也很有 Surface 的影子) 上一代的鍵盤折來折去超難收,又厚又重。 只黏著側邊的前一代鍵盤根本很容易掉。
- 新的 Apple Pencil 跟 iPad Pro 充電+合體的方式很酷。 令人想嘗試這種新的交互方式,手寫筆記的感覺好像很棒。
- 工作上跟蘋果裝置以及週邊有高度關係,身為產品設計人員,怎麼可以不為國捐驅,把自己的工作環境先投入到蘋果畫的遠景(大餅)裡呢?
- 以為可以得到跟 XBOX 等級的 NBA2K19 的遊戲體驗(心虛)
大部份人的疑惑
因為 iPhone/iPad 也上市十年了,大家都知道它幾乎已經取代我們從前用電腦來上網或看影片這種數位娛樂活動。 但拿來工作? 它真的可以拿來當工作機嗎? 要怎麼用阿?
一般來說,工作上的電腦用途,簡單可以分為「專業用途」跟「行政用途」。 我的工作算是混合了這二種,但比較偏向「行政用途」。 這代表我需要做什麼呢
收發 email:從 iPhone 上一直都沒有什麼問題,現在有了鍵盤就更有效率。
Office 相關:包括 Excel, Word, Keynotes, Google Sheets, Paper。 微軟 Office 365 自從走線上訂閱模式之後,在 iOS App 也做的很好。 所以打開 excel 檔,改一改輸出成 PDF 再加簽名傳給別人這種事,輕鬆解決。 需要共筆的服務像是 Google 系或是 Paper(前hackpad),也想當然會沒問題。
筆記:我原本在 MacBook Pro + iPhone 就是用內建的記事本來做打字或檔案照片的記錄(沒錯,筆記裡可以插檔)。 iCloud 也都把這二個裝置之間的同步做的蠻好的。 所以切換到 iPad Pro 更是沒有問題。
訊息相關:包括 iMessage, WeChat, Skype, LINE, Facebook Messenger, Whatsapp。 令人意外的,這些訊息 App 在 iPad 上的 App 都做的很 ok。 尤其是最大宗使用的 LINE/WeChat,都是利用手機掃瞄 QR Code 的方式來得到授權,很方便。
設計相關:App Wireframe & Flowchart & Mockup / 專案甘特圖 / 影片編輯 / 做圖 。 先講好的部份,做甘特圖用 12.9 的 touch screen 來拉專案的 dependency 真的超好用。 影片我是用 LumaFusion ,它是一套在 iPad 上廣受好評的 video editing 軟體,號稱 iPad 上的 Final Cut。 至於 App wireframe/mockup 我原本在 Mac 上是用 Sketch,目前在 iPad 上還沒有能找到相對應的 App 可以取代,還好我不是一天到晚在用,所以辦公室桌上會永遠有一台 MacBook 12” 來支援,以防不時之需。
以上,就是我在 iPad Pro 上常用的 App。 然後,原廠鍵盤一定要買。 他們合體之後,打字才有辦法以工作的效率進行。
檔案總管 = Finder = 檔案 App
把這個主題拉出來另外講,就是因為這是「真正」最多人卡關的地方。
在 Mac 上工作的話,其實你每天一翻開電腦,面對的是「桌面」。 但桌面說真的是一個虛擬出來的地方,讓你可以暫時放檔案(當然也有人把它當作永久的位置 XD)。 它其實只是一個資料夾叫 desktop,被放在你這個使用者資料夾裡。
前提是雲端化。 我在開始用 iPad 工作之前,很早就已經把我所有工作的檔案都雲端化。 從一開始用的 Dropbox,到後來的 Google Drive (很不想用,但它的 G Suite 實在便宜好用,又跟 Google sheets/doc 整合的很好),最後再用 iCloud Drive 取代掉 Dropbox。
從 iOS 11 開始,這個叫做「檔案」的 App 基本上就等於是 Finder。 差別只在它沒有什麼「系統資料夾」可以被你看到。 它內建支援 Dropbox/Google Drive/One box 之類的雲端儲存服務。 只要建立個資料夾叫「下載」跟「桌面」來說服自己之後,操作上跟電腦就沒有差別到太多。
最後切換到 iCloud Drive 是因為:
- iOS 12 + 檔案 App 對自己家的雲端儲存服務的整合做的太好,別家以 3rd party App 的做法,在 iPad 這台「電腦」上來說,實在沒得拚。
- 前二三年就開始嘗到 Home Sharing 的好處,所以舉凡需要付費的 App Store / Apple Music / iCloud Drive 在分享給最多五個家人之後,真的超級划算的,只要我買完單,家人都可以免費使用(佛心)。 也因此我早就買了 2TB 最大容量的 iCloud Drive,切換到 iPad 後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省掉 Dropbox 的費用。
得到什麼好處
那究竟!在從 Mac 切換掉 iPad 後,扣除在咖啡店拿出來工作潮到出水以外,有得到什麼好處?
重量:原本 MacBook Pro 15” 是大概 1.6 公斤,換到 iPad Pro 12.9 加鍵盤後是大約 1 公斤。 跟一台 Macbook 12 差不多重
電池續航力:MacBook Pro 的電池原本已經算是很久,可以連續用個 5 小時是保證,7 到 8 小時很合理。 10 小時就要很注意,然後電池要用到很「乾」。 換 iPad 後,10 小時還可以剩超過 30% 的電力。 也就是我變成可以很安心的「完全」上班都不插電,只有回家晚上睡前才充電。
備份:TimeMachine 是 Mac 上最令人安心的功能之一。 只要有備份,即使你電腦丟到水裡壞掉,只要買一台新的,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回覆到最後一次備份的樣子。 我自從買了 2TB 的 iCloud Drive 就一直期待 Internet 版的 TimeMachine 降臨到 Mac 上,可惜一直沒有。 但現在 iPad 因為有 iCloud Backup,我間接的就得到了這個功能 XD
改變操作介面:在工作機上,從 Track Pad 切換成 Touch Panel 實在是蠻大的改變。 除了相較 MacOX 來說,iOS 字比較大之外,可以四邊轉向使用,跟用手指操作,真的增加了很多場景應用的不同。
卡死的應用
當然它也不是一百分的好。 接下來說說我遇到的缺點
- iPad 上的 Office 做的再好,它最大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同時開二個以上 Excel 檔來 side by side」。 我完全覺得那種在電腦上開超多文件跟視窗,然後跟我說執行效率不好,根本是種自殘的行為。 但我只是單純的想開二個 excel 來比對,這件事在 iPad 上目前無法被滿足。(殘念) 我的 workaround 是用 Numbers 打開另一份,然後用 Excel 打開一份,這總可以給我分割畫面來 Side by Side 了吧。
- 現在很多 online service 其實 web 介面都做的很好。 但總是會有些白目(包括 Google mail),就愛在某些地方的設定頁面,永遠給你 Mobile 介面。 就算你跟它 request for Desktop, 也是一樣卡死。 搞的我只是想進 gmail 的設定去加一個 email 規則,也得請出辦公室的 Macbook 12 才能解決這點「小事」。
- NBA 2K19:好吧,這真的是我以為我可以得到,就算沒有 XBOX 的品質,至少給我 Switch 版本的就好。 結果呢,NBA 2K19 在 App Store 搞了二個版本,「NBA 2K Mobile」才是他們在發表會上展示的,然後品質也是真的相當厲害。 然而.. 這個版本是免費,為了要收到錢,居然也學壞變成類似 Card Game + 實際打球的一個需要線上花點錢的遊戲(啃)。 我可只是想打打單機遊戲阿,「NBA 2K19」的這個單機版本要價 TWD 240,大概只有像 PS Vita 那種程度的 Quality 。 結果只能乖乖回去玩 Switch 的版本,嘖。
如果重新來過
這一切如果可以讓我時空旅行回去給還沒買的自己一點建議
- 可以不用挑 12.9 吋:雖然畫面很大很爽,但它即使不含鍵盤,也不太能單手拿著 media consuming,甚至直式雙手想要用虛擬鍵盤也不太行。11 吋才是剛好的選擇。
- Apple Pencil:新版真的設計的很好,吸在那裡又方便又充電。 但如果不是「創意工作者」,真的沒有很實用。 因為我打字很快,就根本不會想要用手寫的方式來做筆記。 然後一支不太用的筆吸在那,你拿起放下都會有點擔心它掉下來。 把錢省起來買 App 比較實在。